新闻资讯
最低谷的时候“接盘”,如今产值连年翻番
很多人都还记得,2012年4月份,各大媒体充斥着对新昌个别胶囊企业铬超标的报道,而“胶囊之乡”新昌县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阵痛,很多企业因此几乎遭遇灭顶之灾,经营难以为继。已经有20多年经营历史的“亚利大”也难以幸免,企业濒临倒闭。
在行业整体遭遇前所未有低迷的状况下,“接盘”是需要勇气的,但敢于抄底,也会赢得巨大的商机。就在这个时候,现任董事长王平平出资上千万元,收购了当时举步维艰的“亚利大”。
收购旧厂,购买新的设备,制定新的质量安全制度。“亚利大”在新昌胶囊产业最为低迷的时候起步了。产值第一年1000万元,第二年2000万元,今年超过了5000万元,经营不到3年时间,没有更换厂名和品牌,产值却以每年翻番式的速度增长,“亚利大”的成绩让很多业内人士都很是吃惊。
“亚利大”所在的儒岙镇,是新昌胶囊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,经历了两年前的那场“地震”之后,新昌胶囊产业彻底改头换面,以刮骨疗毒般的勇气来进行产业洗牌,淘汰了一大批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;对于优质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是层层把控,从市到县到镇,各级食药监管部门从原料到生产都有了严格的标准,原来鱼龙混杂的局面彻底不见了,但依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恢复元气。“直到今天,新昌的胶囊产业依然没有完全复苏,很多企业依然经营困难,像‘亚利大’这样的增长速度,可以说是一个奇迹。”走访中,儒岙镇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。
质量安全第一位,大药企连竖大拇指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“亚利大”的爆发式增长,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产品安全质量的严格把控。
穿上白大褂、戴上口罩,双手需要酒精消毒,走进生产车间需要经过3道隔离门。记者参观“亚利大”的生产车间,着实费了一番周章。而有了这样的体验,对于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胶囊,记者绝对会吃得很安心,而对于视质量安全为生命的大药厂来说,何尝不是如此?
“亚利大”目前最大的下家是国内著名的药企修正药业,公司每年几乎三分之一的产品都销往“修正”,而这样的大药厂看中“亚利大”,正是源于对质量安全的放心。对于“名声在外”的新昌胶囊,修正药业原本心存顾虑,但技术人员和相关负责人在参观了“亚利大”的厂区和生产过程后,无一例外竖起了大拇指,大订单自然随之源源不断而来。
从原料溶解到胶囊生产,从“挑次”到“再挑刺”,从称重到包装,小小一颗胶囊看似简单,但生产流程却有七八道,在“亚利大”的生产车间里虽然鸦雀无声,但每一道工序都是那么井井有条,每个工人都如手术人员一般穿着白大褂、戴着口罩,全副武装。
“现在的质量把关已经很严格了,但‘亚利大’自身的质量管理更严格。”王平平介绍,相关部门如今对新昌的胶囊企业定期和不定期检测检查,有时候半夜凌晨也会突击检查,而“亚利大”是最让人放心的,因为厂区内部的标准和管理比相关部门的要求更高,每一道生产环节都会进行实时记录,为的就是确保生产的每一粒胶囊都是优质品。
老总每月有20天在出差开拓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
记者采访当天,“亚利大”的财务经理陈小建正在准备第二天到广州出差的行李。对于他来说,每年一次的广交会已经成为定期的行程,虽然不一定能接到单子,但能扩大“亚利大”的知名度,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形的资源积累。
这两年,随着对原料、生产各个环节掐得越来越细,像“亚利大”这样的胶囊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,和国内其他企业相比,已经没有了价格优势,利润空间也下降了。在薄利状态下,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来实现多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
“跑药企推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我有经验,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。”在收购“亚利大”之前,王平平所从事的是医药销售行业,在业内的人脉和对推销环节的熟悉,使得这对于他来说是“熟门熟路”。董事长王平平亲自出马,每个月几乎有20天的时间在出差,往返于各大药厂推介产品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“亚利大”胶囊如今打入了很多国内知名药厂,修正药业、茂祥制药、江西百神昌诺药业、甘肃西峰药业、通化博祥药业等生产的药丸,大部分的胶囊都来自“亚利大”。
今年,新的厂区已经在动工兴建,两个全新的标准车间,以及配套的办公大楼与员工宿舍楼,会让“亚利大”更有“面子”。“只要脚踏实地干,我们的生产肯定能一年上一个台阶。”王平平对此信心满满。